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 “睦鄰坊”為老樓當家

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 “睦鄰坊”為老樓當家

西城區廣外街道紅蓮中里社區6號樓,老樓加裝電梯工程正在施工。各個單元門兩側都架起了藍色的施工圍擋。因為施工,居民進進出出都不太方便,而且時有噪音,但全樓居民都興高采烈,還有人手寫了一張慰問卡――“工人師傅你們辛苦了!”掛在門上。

這是一幢30多年的老樓,住戶九成以上是老人。“加裝電梯是好事兒。這件好事兒能落地,‘睦鄰坊’可立下了大功。”社區黨委書記周瀛說。她所說的“睦鄰坊”是以居民樓為單元的社區自治組織,由社區黨員、老住戶、社工、志願者等人員組成。在紅蓮中里,16棟失管、無物業居民樓,每棟樓都成立了一個。

6號樓的睦鄰坊從去年8月份開始,就為老樓安裝電梯工程跑前跑后。“去年8月14日召開第一次協商會徵求意見,全樓54戶一半多同意安裝。”6號樓睦鄰坊骨幹、老住戶徐建敏說。剩下的近20戶各有各的實際情況。有的是租戶,沒有決定權。有的是老人遺留房產,子女產權尚未捋清。還有就是家住一樓和二樓的居民,對電梯沒有迫切需要,並且對安裝電梯是否會影響家裡的採光等,存在若干疑慮,不願意簽訂協議書。

睦鄰坊骨幹們根據各戶不同的情況,分頭上門做工作。房主不在的,多方打聽找房主。子女有繼承糾紛的,協調他們在安裝電梯問題上達成一致。最難的是一樓和二樓住戶,只要他們有一戶不答應,加裝電梯就無法施行。

徐建敏挨家上門,說樓上老人的難處。就以她居住的1單元為例,4至6層住的全是75歲以上老人。子女都不在身邊,因為行動不方便,有的老人連續幾天都下不了樓,連出門曬個太陽都成了奢望。“人心都是肉長的,也都是老人,大夥兒做鄰居這麼多年,能互相體諒。”徐建敏說。經過一個月的入戶協調、協商,全樓54戶人家最終全部簽訂了同意安裝電梯的協議書。為此,睦鄰坊又特地召集大夥兒開了一次全體會,感謝一樓和二樓住戶的理解和付出。

今年4月安裝電梯施工前夕,需要對樓里的燃氣管線進行改造,把原本在室外的管道挪到一樓的住戶家裡。家裡憑空多了根管子,又佔地方,又毀裝修,這事兒擱誰家都彆扭。可在徐建敏等幾個老住戶的說和下,涉及到的3戶一樓住戶最後都為燃氣管線改造開了綠燈,由此電梯安裝才得以繼續推進。預計今年7月,6號樓的住戶們就可以坐電梯上下樓。

“這事兒能辦成,關鍵是這麼多年‘睦鄰坊’真為大夥兒發揮作用了,感情的底子在那兒。”16號樓居民、72歲的郎林總結道。他是16號樓睦鄰坊的骨幹。這位退了休就參與社區工作的老人告訴記者,睦鄰坊的前身是“三位一體”樓管會,“叫樓管會那會兒,老有人問我,‘老郎,你們一沒人權,二沒財權,到底能管什麼呀?’後來改成睦鄰坊,定位也從管理轉變為服務,居民的感覺一下子就變了。因為這就是一個大家自我管理、自我服務、互相幫襯的平台,有濃厚的人情味兒在裡邊。”

去年,16號樓改上下水管線,改造過程中,有大小事居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找“睦鄰坊”協調解決,“還有半夜來敲門的。改上下水那幾個月,我足足掉了20斤肉。”郎林說。不過忙歸忙,心裏的成就感也是實實在在的,“不怕居民找,就怕居民不找,這份信任感是最可貴的。”

作為一個自治組織,睦鄰坊還是鄰裡間情感溝通的橋樑、黏合劑。紅蓮中里小區20號樓的樓門文化搞得有聲有色,就是睦鄰坊的骨幹們多年來苦心經營的成果。3個樓門入口各有兩塊展板,上面展示的除了國家重大的方針政策,還有這座樓里居民的小日子。這家的孝順兒媳,那家的扶貧標兵,好人好事定期更新。還有孩子們畫的畫,居民自己創作的詩歌、攝影作品等,都在展板中輪流展示。馬偉岱是樓門文化建設的帶頭人,教師退休的他和其他幾名骨幹一起,每月開一次“選題策劃會”,讓樓門文化更接地氣。

在廣外地區,這種類似的居民自治組織還有不少,比如紅蓮北里的“老街坊”,手帕口南街的“暖鄰坊”,小馬廠的“逸鄰家園”,紅居南街的“友鄰家”等等。“新時代背景下,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程度提高了,個人的利益訴求也變得多樣了,單純依靠政府自上而下,並不能取得理想的社會治理效果。”廣外街道辦事處主任王書廣說,眾人的事由眾人商量,以睦鄰坊為代表的居民自治社會組織,以鄰里情為紐帶,吸引越來越多的居民參與到社區建設和社區治理中來,為實現社區的共商共治共享做出了有益探索。

(責編:趙春曉、劉然)本站聲明:網站內容來源於裝修網http://www.people.com.cn/,如有侵權,請聯繫我們

【其他文章推薦】

※居家隱形鐵窗安裝施作經驗分享

※分享木質地板DIY自行施工教學影片

※想要打造簡約、淡雅兼且收納空間的小資房,台中室內設計推薦哪一家?

※了解海島型木地板是否會有潮濕變形疑慮?

木地板哪有幾種款式?該如何選購適合的材質呢?